中国第1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队次名称: | 中国第1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
起止时间: | 1999-07-01 ~ 1999-09-09 |
主要路线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路线: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考察返航途中停靠阿拉斯加诺姆(NOME)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
主要任务
(一)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冰—气界面上。研究海—冰—气能量、物质交换,对正确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我国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预报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考察经由的海区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海,多条大型河流汇入该海区,陆源物质向加拿大海盆的输入,将影响北极加拿大海盆的生态结构和环境。西伯利亚陆架海海底由厚厚的沉积层覆盖,对该海区的现代沉积过程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揭示北冰洋沿岸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了解陆架海与海盆之间物质交换特征和机理,揭示生源要素的源和汇的作用。
(二)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北冰洋的楚克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两大洋水交换的必由之路,决定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海盆衔接区的水文、营养盐、化学示踪物及海冰的调查研究,阐明该海区的水系结构和环流特征及其与加拿大海盆的水体交换,提出北冰洋与北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和物质输运模式,探讨北冰洋与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影响。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作用和反馈。北冰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也是21世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地。
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作业的渔船约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八分之一,而产量却占海外总产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海域进行结合海洋环境的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主要成果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
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家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又一曲凯歌!
科考队报
雪龙报第1期>>2c574610-ec4d-4131-bdc0-cfaecc9254da.pdf
雪龙报第2期>>50d02d71-d5ec-47a0-a821-8e1976d87d73.pdf
雪龙报第3期>>69844618-1b70-44c8-811d-6683e7cffeac.pdf
雪龙报第4期>>cce5943f-e5fe-4adf-947d-80cf7fb0d2ac.pdf
雪龙报第5期>>b59e050d-5d87-4148-828a-7baa6d633da4.pdf
考察纪录片
考察队员
考察队员 | 单位 | 工作地点 | 考察类型 | 角色 |
---|---|---|---|---|
袁力 | 北京青年报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赵俊琳 | 北京师范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环境地学 |
VladimirBessonov |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导航员 |
孟广林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环境地学 |
姚子伟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环境地学 |
解思梅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预报 |
吉国 |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 |
李斌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金明明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卢勇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陈荣华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地质学 |
李秀珠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地质学 |
邹斌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气象预报 |
高爱国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地质学 |
程振波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方向南 | 国家海洋局海监总队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薛振和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气象学 |
彭鹏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翻译 |
董利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胡全功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吴金友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王新民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夏立民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陈立奇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领队 |
秦为稼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李亮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Sung-Ho Kang | 韩国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Tae-Yoon Song | 韩国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薛冠超 | 黑龙江画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摄影记者 |
于春光 | 解放军报 | 雪龙船 | 度夏 | 编辑 |
李文祺 | 解放日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东久美子 | 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冰川化学 |
任建民 | 人民日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编辑 |
李晓川 | 四川电视台 | 雪龙船 | 度夏 | 摄影师 |
张穗子 | 四川电视台 | 雪龙船 | 度夏 | 编辑 |
夏如秋 | 四川日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白山杉 | 四川省电视厅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颜修柠 | 上海市浦东新区邮政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王海青 | 厦门电视台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陈敏 | 厦门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蔡平河 | 厦门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张瑞刚 |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地球物理学 |
鄂栋臣 |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地测量学 |
何建宗 | 香港公开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摄影记者 |
李乐诗 | 香港庞元设计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摄影记者 |
高学余 | 新华社 | 雪龙船 | 度夏 | 摄影师 |
聂晓阳 | 新华社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孙耀平 | 飞龙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王滨生 | 飞龙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徐勤和 | 飞龙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杨学军 | 飞龙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齐焕清 | 中国飞龙专业通用航空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刘弘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高郭平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矫玉田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赵进平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朱兵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吴健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二管轮 |
康建成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冰川化学 |
颜其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副领队 |
尹全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工 |
王帮兵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地球物理学 |
汪海浪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副 |
李远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政委 |
孔德水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顾惠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王双元(雪龙)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付炳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张华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董兆乾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物理学 |
曾胤新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罗宇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叶明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管事 |
徐建设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轮机长 |
曲绍厚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气物理学 |
王维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气物理学 |
邹捍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气物理学 |
周立波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气物理学 |
李超伦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张武昌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张岳庚 | 中国青年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编辑 |
孙俊英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雪龙船 | 度夏 | 冰川物理学 |
逯昌贵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气科学 |
卞林根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科学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天气学 |
施纯坦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杨绪林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林景宏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郑凤武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王伟强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董志敏 | 中央电视台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张彬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
孙覆海 | 青岛日报 | 雪龙船 | 度夏 | 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