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5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队次名称: | 中国第5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
起止时间: | 2012-06-27 ~ 2012-09-30 |
考察简介
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012年7月2日自青岛出发,历时93天,航程逾18500海里,按计划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创造了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多项新纪录。首次实现我国跨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极地科考再建丰碑;成功首航北极航道,我国航海史又续新篇章;圆满完成冰岛访问交流任务,开创了我国与北极国家深入合作的典范。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30余个单位的119名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考察队取得了科学考察和创先争优双丰收。考察队围绕北极地区环境与气候快速变化机理与响应这一科学考察主题,首次获取了北极和亚北极五大水域的准同步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样品,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认识北极快速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次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专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北极环境综合考察,是继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北极地区综合性考察活动。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专项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察背景和意义
极地是地球表面的冷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和北极系统包含大气、冰雪、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又通过全球大气、海洋环流的径向热传输与低纬度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极地环境的变化与地球其他区域的变化息息相关,在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气候环境过程与我国的气候变化存在遥相关,北极气候环境变化更是对我国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与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对北极地区过去30多年的连续观测研究证明,该地区气候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在不断减少。北极地区的这一快速变化举世瞩目,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在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部分渔业资源崩溃,海洋渔业资源分配模式也发生悄然改变。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导致极地自然环境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相继召开了重要的会议并启动了新的北极科学研究计划,以示对极地科研和管理事务的重视。2009年5月在美国召开了“北极环境变化及海洋法国际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120名代表参加了研讨,并重点关注北极海上航线、北极外大陆架划界、北极油气资源、斯匹次卑尔根约、北极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作为第二次北极规划会议(ICARP-II)的延续,北极科学委员会组织的新的国际研究计划“北极快速变化(ART,Arctic Rapid Transition)”也已付诸实施。自1999年实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圆满完成了4个航次的北极多学科综合考察,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探讨了北极海洋环境快速变化与我国气候的关系,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和研究成果。
面对当前国际极地形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及资源潜力评估”专项(以下简称南北极专项)获得国家批准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该专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由国家统一部署和投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以下简称极地办)负责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国内外优势资源与力量,加强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优先掌握极地的环境状况,揭示极地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能促进我国极地科技和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南北极的共同发展和我国的极地国家利益,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
正是以南北极专项为背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以下简称五次北极科考)的组织实施工作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以专项考察为目标的北极科考航次。本次北极科考将在完成南北极专项年度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极科考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以获取长期观测资料,并首次穿越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挺进北大西洋访问冰岛,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争取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和国际合作领域有所突破,显示和扩大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科考任务艰巨光荣,意义深远。
考察主要路线
北冰洋东北航线,青岛-白令海-楚科奇海-北冰洋-冰岛-北冰洋-上海
考察目标
根据南北极专项的总体布局、阶段目标和极地办上报的科考计划,五次北极科考首次承担了“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以下简称:南北极环境专项)五个北极专题考察任务,同时承担了包括北极航道评价、北极海-气耦合观测、北极海洋生态评价技术等国家海洋公益专项重点项目在内的其它国家项目任务,将重点对传统考察区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新增考察区域(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弗雷姆海峡、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冰岛附近海域)进行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系统掌握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冰与航道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据此确立的考察目标如下:
1. 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考察
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以及北太平洋边缘海重点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冰(雪)等基本环境信息,获取调查海域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信息,建立重点海区的环境基线,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北极航道利用和极地海洋数据库的完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保障。
2. 极区海洋环境快速变化的地质记录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通过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海台、挪威海和冰岛附近等关键海域开展海洋地质考察与研究,完成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悬浮体的取样与分析测试,并结合历史资料,系统认识考察海域的底质特征、分布规律及沉积作用特点,重建该地区晚第四纪古海洋、冰川(冰盖/海冰)和气候演变历史,揭示北冰洋、北太平洋以及我国过去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机制。
3. 极区地球物理场关键要素调查与构造特征分析
通过在楚科奇海台(包括北风脊和北风深海平原)、阿留申俯冲带、北冰洋—大西洋扇区Mohns中脊的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获取调查区的水深、重力、磁力、热流和地层剖面的基础数据,查明调查区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和构造特征,针对美亚盆地的初始张裂过程和张裂模式,阿留申俯冲带断层形态、岛弧地壳厚度、俯冲带几何曲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超慢速扩张中脊的斜向扩张、非对称扩张、中脊分段性等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4. 海冰快速融化下西北冰洋碳通量和营养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海洋化学多参数综合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查明北冰洋典型海域海水化学参数、CO2体系、悬浮颗粒物组成、大气化学、沉积环境参数的基本分布特征,获取水体、大气和沉积环境的基础资料和图件。利用水化学要素、生物标志物、放射性和稳定同位素对水团和海洋过程进行示踪,进一步深化各要素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形成机制、制约因素等的认识。了解北极地区污染物质在各介质中的分布,评价北极海洋环境的污染状况。
5. 北极海域生态系统功能现状考察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通过重点海域海洋叶绿素、生产力、微型浮游生物、大中型浮游植物、大中型浮游动物、大小型底栖生物、微生物和大型海藻等海洋生物生态考察,分析各类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现状、关键种与资源种的分布及生态适应性,了解考察海域生态系统功能现状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潜在变化,获得海洋生物标本和分析数据,为生态资源变化和生态建模及应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6. 北极航道自然环境调查
开展北极东北航道区域海洋环境调查和海冰力学性质观测,获取关键航段海洋环境,特别是海冰季节变化数据,为发展东北航道区域海洋环境数值模式和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冰区在途精细化海冰预报示范系统、综合评估我国北极航道利用的经济、法律、政策环境与国际合作需求服务。
考察队组成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总人数为119名。其中组织与协调与后勤保障人员20人(含领队1人、首席科学家1人、领队助理兼当班主任1人、首席科学家助理2人;随船气象保障2人;直升机机组人员4人;宣传报道5人,冰站与航行保障4人);科考队员59人(含国外科学家4人及中国台湾科学家1人);船员40人。
考察队实行在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领队与首席科学家分工负责制,领队负责协调整体考察任务;首席科学家负责组织协调科考工作。考察队下设党委办公室和领队助理、首席科学家助理,协助领队、首席科学家工作,考察队设4个学科专业组。具体分工如下:
职务 | 姓名 | 单位 | 职责 |
领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考察队行政总负责 | |
首席科学家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科学考察总负责 | |
领队助理兼党办主任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协助领队和首席科学家工作 |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协助首席科学家负责考察计划的修订工作 |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协助首席科学家负责冰站协调和国际合作 | |
水文大气海冰组组长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 协调与实施物理海洋学、大气物理学、海冰物理学调查项目 | |
海洋大气化学组组长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协调与实施海洋化学、大气化学调查项目 | |
海洋生物生态组组长 | 何剑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协调与实施海洋生物学、生态学调查项目 |
地质地球物理组组长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协调与实施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调查项目 |
主要成果
1、穿越北冰洋,我国北极考察首次实现了北太平洋水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北冰洋中心区、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和北大西洋水域的准同步考察,为全面了解北极快速变化机理及其对我国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积累了较全面的现场观测数据,同时首次积累了北极东北航道和高纬航线海洋环境和航海第一手资料。
2、执行南北极环境专项首次北极调查任务,首次在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实施了系统的地球物理学观测,为我国的北极海域相关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在挪威海域布放我国首个大型极地海-气耦合观测浮标、在北冰洋中心区欧亚海盆布放极地长期现场自动气象观测站1套和冰浮标13套,在主导北极气候的北极涛动核心区实现了长期环境观测数据的实时获取。
4、在冰岛周边海域开展了中冰海洋合作调查,开创了中国与环北冰洋国家深入合作的成功先例,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的北极研究领域,并深化了全球大洋热盐传送带首尾两端海洋环境变化之间联系的科学认知。
考察队报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1期>>0a25694d-ad64-497d-b10d-3bdd47f7abd8.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2期>>0a9a75a5-05a8-416b-9602-ac7042c9ad3d.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3期>>c35d84f8-5c83-4472-93d3-c8f655342dca.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4期>>7dbd3056-54e1-4966-a242-2cfa5e081bb4.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5期>>2348c940-e9a5-45aa-823f-9851f80e62da.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6期>>549acc48-a5fb-4485-8191-2e004390b1e3.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7期>>e035d941-8b0b-4e04-9807-3c3c2b4e3ada.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8期>>7c494191-495e-4df4-9675-6c4d35756435.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9期>>b4bd20f9-1ed7-4b87-b9ef-0d5c10675b16.pdf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之光第10期>>f03de0a5-9296-486d-949f-86491fef2159.pdf
2012年第5次北极考察纪实
考察队员
考察队员 | 单位 | 工作地点 | 考察类型 | 角色 |
---|---|---|---|---|
egill | 冰岛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航海学 |
韩红卫 | 大连理工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水利工程 |
黄文峰 | 大连理工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水利工程 |
王震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孟上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气象保障 |
王本洪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气象调查 |
刘斌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刘富彬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梁锁桥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仝开健 | 国家海洋局 | 北冰洋 | 度夏 | 记者 |
肖文涛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地球物理学 |
张涛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地球物理学 |
郝锵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金海燕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卢勇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王斌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于晓果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庄燕培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陈发荣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化学 |
厉丞烜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化学 |
李官保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地球物理学 |
刘焱光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地质学 |
葛人峰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韩贻兵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林丽娜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宋振亚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滕飞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杨效东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林学政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马德毅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 |
陈红霞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陈宝山 | 美国佐治亚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刘雷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范秀涛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杨胜飞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三管轮 |
白响恩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二副 |
赵三虎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北冰洋 | 度夏 | 医生 |
高源 | 厦门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胡王江 | 厦门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蔡明刚 | 厦门大学海洋系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郑敏芳 | 厦门大学海洋系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肖文申 | 同济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洪大扬 | 台湾海洋大学(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地质调查 |
窦银科 | 太原理工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璩静 | 新华社 | 北冰洋 | 度夏 | 记者 |
王洛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地质学 |
崔鲸涛 | 中国海洋报社 | 北冰洋 | 度夏 | 记者 |
矫玉田 | 中国海洋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李涛 | 中国海洋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王晓宇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钟文理 | 中国海洋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肖志民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陈晓东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管轮 |
陈鹏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二副 |
刘科峰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党办秘书 |
王硕仁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副政委 |
李顶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尹全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诸锦嵘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张堪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缪炜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后勤 |
朱利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副 |
包志相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厨 |
胡绍敏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管轮 |
宓宗龙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习生 |
尹孟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习生 |
陈清满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验员 |
夏寅月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验员 |
龚洪清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报务主任 |
吴建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张方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许浩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木匠 |
夏云宝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木匠 |
方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沈杰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汤建国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王彩军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李铭剑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潘礼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张旭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唐飞翔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长 |
李丙瑞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雷瑞波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何剑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林凌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方正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工 |
何金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工 |
袁东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系统工程师 |
王建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船长 |
吴健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轮机长 |
陈利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铜匠 |
曾凯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铜匠 |
杨惠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北冰洋 | 度夏 | 领队 |
俞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北冰洋 | 度夏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陶振铖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徐志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逯昌贵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北冰洋 | 度夏 | 大气科学 |
彭浩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北冰洋 | 度夏 | 大气科学 |
黄财宾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地质学 |
王立明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林武辉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孙恒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王建佳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张凡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张介霞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海洋科学 |
陈小银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林和山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宋普庆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北冰洋 | 度夏 | 生物学 |
马森鑫 | 中信海直公司 | 北冰洋 | 度夏 | 机械师 |
王成金 | 中信海直公司 | 北冰洋 | 度夏 | 机械师 |
曹井良 | 中信海直公司 | 北冰洋 | 度夏 | 飞行员 |
李跃华 | 中信海直公司 | 北冰洋 | 度夏 | 飞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