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队次名称: | 中国第4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 |
起止时间: | 2010-07-01 ~ 2010-09-23 |
考察背景和意义
北极地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过去30多年对北极地区连续观测研究证明,北极地区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海域的最直接影响是海冰覆盖面积在不断减少。北极的这些快速变化举世瞩目,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在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部分渔业资源崩溃,海洋渔业资源分配模式发生悄然改变。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导致极地自然环境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2009年3月在挪威举行的北极峰会上,北极科学界和国际组织进一步表示了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关注,一致将北极快速变化作为北极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同年5月,113个国家120名代表参加了由美国召开的“北极环境变化及海洋法国际会议”,研讨重点关注北极海上航线、北极外大陆架划界、北极油气资源、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北极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北极科学委员会正在组织自2011年开始的新的国际研究计划“北极快速变化(ART,Arctic Rapid Transition)”,作为第二次北极规划会议(ICARP-II)的延续。
我国在1999年、2003年、2008年已进行了3个航次的北极多学科综合考察,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探讨了北极变化与我国气候的关系。通过考察研究活动,我国的3次北极海洋科学考察取得了丰富成果,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从而为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深化我国北极考察成果,当前我国的北极研究除了需要对先前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利用和升华之外,尚须继续进行北极多学科综合考察,以获取长期观测资料,同时有所侧重,争取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上有所突破,借以提升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水平和地位,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在北极的国家权益。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艰巨光荣,意义重大深远。
考察目标
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为主题,确定如下两大科学目标:
(1) 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以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为核心,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研究海冰大范围融化的机理,为预测海冰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2)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以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为背景,以生态系统响应为目标,开展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与海冰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阐明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预测北极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考察内容
考察主要内容
(1) 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2) 北极碳通量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3) 北极海洋与海冰基础生产力研究;
(4) 北极海洋生物群落和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考察队报
《北极之光》第1期>>506da973-3678-4a0d-87d6-3c153f78902b.pdf
《北极之光》第2期>>92d31221-ba7f-4604-88e5-def04a21ae32.pdf
《北极之光》第3期>>2f58a308-276b-4b81-842c-7ffc836115ab.pdf
《北极之光》第4期>>2885480d-4717-4f89-bf61-02e77f7ab83e.pdf
《北极之光》第5期>>b65c4e79-f5a0-4eed-b718-5d457971a305.pdf
《北极之光》第6期>>6a180b21-9bf8-46ec-b56f-ed03fd7e4c03.pdf
《北极之光》第7期>>cbe759c0-d3f8-4664-8842-9353d2781c8d.pdf
《北极之光》第8期>>26e7f782-8401-4a16-b775-2c495d297c9d.pdf
《北极之光》第9期>>65af967d-eeba-422b-8168-dc65a5fffe04.pdf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
考察队员
考察队员 | 单位 | 工作地点 | 考察类型 | 角色 |
---|---|---|---|---|
黄文峰 | 大连理工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 |
王永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 |
黄勇勇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随船气象保障 |
卢勇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水化学分析 |
陈法锦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李宏亮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刘小涯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庄燕培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黄元辉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地质 |
陈红霞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锚系作业 |
高大鲁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锚系作业 |
江兴杰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锚系作业 |
舒启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锚系作业 |
赵燕华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党办副主任 |
吴军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领队/党委书记 |
李果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雪龙船 | 度夏 | 领队助理兼首席科学家助理 |
张清斌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颜炜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冰站机械设备保障 |
Hyung Min Joo | 韩国极地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
陈宝山 | 美国佐治亚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柯长青 | 南京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吴海鹰 | 上海电视台 | 雪龙船 | 度夏 | 新闻报道 |
谢洁瑛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李精明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三管轮 |
顾维国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船长 |
李国祥 | 上海海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轮机长 |
吴婷婷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雪龙船 | 度夏 | 船医 |
童金炉 | 厦门大学海洋系 | 雪龙船 | 度夏 | 样品采集 |
黄鹏 | 厦门大学海洋系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态学考察 |
林峰 | 厦门大学海洋系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姚凡 | 厦门日报社 | 雪龙船 | 度夏 | 宣传报道 |
张海峰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地质采样与浮游拖网 |
廖运志 |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鱼类研究 |
钱作勤 | 武汉理工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导热系数测量 |
张建松 | 新华社 | 雪龙船 | 度夏 | 新闻报道 |
矫玉田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洋考察 |
王维波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洋考察 |
徐栋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大洋考察 |
赵进平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张树刚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水文调查 |
史久新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观测 |
朱正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缪炜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事务主任 |
李铭剑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党办秘书 |
罗宇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副政委 |
陈利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副机匠长 |
唐飞翔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副水手长 |
包志相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尹全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朱钜银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张堪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师 |
赵炎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副 |
李凡召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管轮 |
陈晓东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习生 |
朱涛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习生 |
夏寅月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实验员 |
潘礼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吴建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张宏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张旭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瞿福官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动轮机员 |
邵旭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长 |
方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黄磊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沈杰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汤建国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郑庭军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工 |
窦学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马骏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王强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肖志民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傅炳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长 |
林凌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生物 |
李群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物理学观测 |
雷瑞波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物理学观测 |
张芳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态学考察 |
杨文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工 |
王硕仁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系统工程师(兼实验室主任) |
龚洪清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网络通讯工程师 |
沈权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船长 |
黄嵘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轮机长 |
何剑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李政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汞及生物气溶胶调查 |
董庆 |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北极海冰物理特性调查 |
刘群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动物 |
陶振铖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生物生态学 |
王永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李硕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水下机器人操作 |
曾俊宝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水下机器人操作 |
逯昌贵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赖鑫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马永峰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王华军 | 浙江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冰厚度检测及研究 |
孙强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北极云量观测 |
郑森林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北极生物与化学调查 |
康建华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叶绿素和生产力 |
林荣澄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底栖生物生态 |
汪卫国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沉积物采样 |
林龙山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动物调查 |
王彦国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及冰栖生物 |
项鹏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浮游及冰栖生物 |
张远辉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碳循环和气溶胶化学 |
董纯明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高众勇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门武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孙恒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孙秀武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王建军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詹力扬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科考 |
余兴光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 |
吴日升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首席科学家助理 |
李跃华 | 中信海直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机组 |
马德池 | 中信海直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机组 |
苗德惠 | 中信海直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机组 |
张青锋 | 中信海直公司 | 雪龙船 | 度夏 | 机组 |
Ilkka Matero | 雪龙船 | 度夏 | ||
Pascaline bourgain | 雪龙船 | 度夏 | ||
Pierre coupel | 雪龙船 | 度夏 | ||
Timo Palo | 雪龙船 | 度夏 | ||
谢红杰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Texas,USA | 雪龙船 | 度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