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
队次名称: | 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 |
起止时间: | 1998-11-01 ~ 1999-04-01 |
主要路线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由长城站考察队、中山站考察队、内陆冰盖(中山站至Dome?A)考察队,格罗夫山地质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和“雪龙”船组成。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队长王德正,长城站站长孙云龙,中山站站长李果,“雪龙”船船长袁绍宏。第十五次考察队总人数139人,长城站考察队员22人,中山站考察队员40人,内陆冰盖考察队10人,格罗夫山地质考察队4人,南大洋考察队17人,“雪龙”船46人。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实施“一船一站”考察,即长城站队员乘机前往长城站,中山站及其他考察队员乘“雪龙”船赴中山站考察。在“雪龙”船途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时,2名与中方合作的美国专家登船,3名俄罗斯人和1名澳大利亚人搭乘“雪龙”船前往俄罗斯进步2站。
主要任务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越冬科学考察在两站安排了不间断的常年常规观测项目共9项,其中一项是国际合作项目。
主要成果
长城站科学考察
国际GPS联测执行98/99南极夏季1月20日至2月20日国际全南极的GPS观测,目的是针对大地形变开展的观测研究。
长城站环境现场考察“九五”攻关项目,对苔藓、地衣土壤生态观测点及站区、无人区等分别进行了连续60天的气体采集工作,共采集气体样品423瓶;采集各类湖芯样品10个,柱长总计约10m;对阶地土壤与古凹槽、风化壳及生态区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共35袋;采集湖水、动物骨骼及苔藓、地衣等大量样品。这些都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的重要样品和资料。
中山站科学考察
站区环境专题考察主要围绕表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现场采集样品,着重研究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水岩气及其与生物之间的S、C、N、P循环与交换及其环境效应。
站区近岸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 通过对站区及毗邻地区一定范围内常规项目的观测、样品的采集,对各环境介质的污染重金属类、有机污染物、生物群落结构和常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调查,尤其对污染物含量分布做一全面深入的研究,弄清站区自然环境背景及沾污现状。
中山站自然环境过程与指标现场考察 现场采样围绕着高速极不饱和气流的卷蚀与扰积过程,季节性融水蒸渗与地表盐渍化过程,冰冻海岸线的塑造过程,季节性流水与区域物质迁移过程展开。
水体、冰雪藻类的UV-B生态学效应考察 对站区附近8个湖泊和10余个湿地、溪流、水坑等进行现场采样,共取得水样20余瓶,浮游生物样品70余瓶,生物活体样品50余瓶。用BG-11培养基现场培养藻类样品进行对照实验。将两种藻类培养后提取色素冷冻保存。
拉斯曼丘陵高级变质岩构造地球化学制约考察 对拉斯曼丘陵的数十个岛屿进行了考察,采集样品260余块,按基金项目所列出的研究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考察。
普里兹湾海岸 在RODINIA和GONDWANA古陆形成与发展的地质过程考察对数十个岛屿进行了现场考察,共采集标本215块,绘制地质剖面28条,对关键部位进行了详细地质填图,在基地与盖层之间的关系和硼硅酸盐矿物的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山站—Dome A内陆冰雪考察 内陆冰盖考察队1998年12月15日从中山站出发,于1999年2月2日返回中山站,历时50天,到达79o16′46″S、76o59′46″E,(该位置距中山站1 106km处)。考察的主要工作是:①复测了前两次队的物质平衡标杆;②全程冰厚、地形和冰盖内部层理特征雷达探测;③建立16个新的GPS精确定位点,并进行了测量,复测了7个定位点;④设立了5个典型降雪区域的物质平衡观测阵;⑤在距站1 076km处钻取100.6m的冰芯,800km处钻取82.5m长的冰芯;⑥在1 076km、1 000km和800km处分别挖雪坑各1个,取得250组样品和200个雪层密度数据;⑦采集表面吹雪样、深积雪样多组,大气样10个,气溶胶样品6个;⑧进行沿途气象观测。上述野外观测资料和样品为第一次获取,对研究兰伯特冰川以及物质沉降与气候变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度夏科学考察】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夏季科学考察是在南极现场连续执行“九五”国家重点科学计划(攻关)项目的第三年,度夏的科学考察项目共安排了12项,其中8项为“九五”攻关,两项面上基金研究项目,国际合作和现场作业保证项目各一项。
长城站科学考察
国际GPS联测执行98/99南极夏季1月20日至2月20日国际全南极的GPS观测,目的是针对大地形变开展的观测研究。
长城站环境现场考察“九五”攻关项目,对苔藓、地衣土壤生态观测点及站区、无人区等分别进行了连续60天的气体采集工作,共采集气体样品423瓶;采集各类湖芯样品10个,柱长总计约10m;对阶地土壤与古凹槽、风化壳及生态区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共35袋;采集湖水、动物骨骼及苔藓、地衣等大量样品。这些都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的重要样品和资料。
中山站科学考察
站区环境专题考察主要围绕表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现场采集样品,着重研究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水岩气及其与生物之间的S、C、N、P循环与交换及其环境效应。
站区近岸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 通过对站区及毗邻地区一定范围内常规项目的观测、样品的采集,对各环境介质的污染重金属类、有机污染物、生物群落结构和常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调查,尤其对污染物含量分布做一全面深入的研究,弄清站区自然环境背景及沾污现状。
中山站自然环境过程与指标现场考察 现场采样围绕着高速极不饱和气流的卷蚀与扰积过程,季节性融水蒸渗与地表盐渍化过程,冰冻海岸线的塑造过程,季节性流水与区域物质迁移过程展开。
水体、冰雪藻类的UV-B生态学效应考察 对站区附近8个湖泊和10余个湿地、溪流、水坑等进行现场采样,共取得水样20余瓶,浮游生物样品70余瓶,生物活体样品50余瓶。用BG-11培养基现场培养藻类样品进行对照实验。将两种藻类培养后提取色素冷冻保存。
拉斯曼丘陵高级变质岩构造地球化学制约考察 对拉斯曼丘陵的数十个岛屿进行了考察,采集样品260余块,按基金项目所列出的研究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考察。
普里兹湾海岸 在RODINIA和GONDWANA古陆形成与发展的地质过程考察对数十个岛屿进行了现场考察,共采集标本215块,绘制地质剖面28条,对关键部位进行了详细地质填图,在基地与盖层之间的关系和硼硅酸盐矿物的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山站—Dome A内陆冰雪考察 内陆冰盖考察队1998年12月15日从中山站出发,于1999年2月2日返回中山站,历时50天,到达79o16′46″S、76o59′46″E,(该位置距中山站1 106km处)。考察的主要工作是:①复测了前两次队的物质平衡标杆;②全程冰厚、地形和冰盖内部层理特征雷达探测;③建立16个新的GPS精确定位点,并进行了测量,复测了7个定位点;④设立了5个典型降雪区域的物质平衡观测阵;⑤在距站1 076km处钻取100.6m的冰芯,800km处钻取82.5m长的冰芯;⑥在1 076km、1 000km和800km处分别挖雪坑各1个,取得250组样品和200个雪层密度数据;⑦采集表面吹雪样、深积雪样多组,大气样10个,气溶胶样品6个;⑧进行沿途气象观测。上述野外观测资料和样品为第一次获取,对研究兰伯特冰川以及物质沉降与气候变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队员
考察队员 | 单位 | 工作地点 | 考察类型 | 角色 |
---|---|---|---|---|
赵俊琳 | 北京师范大学 | 长城站 | 度夏 | 环境地学 |
奚延震 | 北京同仁医院 | 长城站 | 越冬 | 医生 |
王彦松 | 福建福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周福宝 | 福建福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焦亦平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海洋化学 |
阎启仑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吴学文 |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 长城站 | 越冬 | 机工 |
马波 |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陈志强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刘小涯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卢勇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蔡昱明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窦洪庆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毛国华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张波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开长虎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孙珊华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颜修荣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邹俊洪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雪龙船 | 度夏 | 队员 |
冯守珍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王智孝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丛凯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薛振和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气象学 |
李果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中山站 | 越冬 | 中山站站长 |
郝云玲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彭鹏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吴金友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王德正 |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 中山站 | 度夏 | 领队 |
王荻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李新民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雪龙船 | 度夏 | 通讯 |
吴庆义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中山站 | 越冬 | 通讯 |
金二贵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马迎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泉生理 | 国家海洋局机关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黄楚红 | 贵州天力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 长城站 | 越冬 | 机工 |
张瑞 | 贵州天力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L.H.Pilskaln | 美国缅因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V.Asper | 美国缅因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郭培忠 | 美鹰(厦门)涂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陈合传 | 宁波海洋学校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崔鹏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徐俊华 | 上海中山医院 | 中山站 | 越冬 | 医生 |
王海青 | 厦门电视台 | 中山站 | 度夏 | 记者 |
刘广山 | 厦门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夏荣俊 | 武汉大学 | 中山站 | 越冬 | 厨师 |
霍东民 | 武汉大学 | 中山站 | 度夏 | 大地测量学 |
黄声享 | 武汉大学 | 中山站 | 度夏 | 大地测量学 |
王甫红 | 武汉大学 | 中山站 | 越冬 | 大地测量学 |
姚道荣 | 武汉大学 | 长城站 | 越冬 | 大地测量学 |
艾勇 | 武汉大学 | 中山站 | 越冬 | 日地物理学 |
张小红 |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 长城站 | 度夏 | 大地测量学 |
韩波 | 文汇报社 | 中山站 | 度夏 | 记者 |
韩新力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 长城站 | 越冬 | 电子通讯 |
薛新红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 中山站 | 越冬 | 电子通讯 |
史铁生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长城站 | 越冬 | 地球物理学 |
刘晓春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岩石学 |
王彦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地球化学 |
任留东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岩石学 |
矫玉田 | 中国海洋大学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王建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朱兵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三副 |
沈权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二副 |
孙波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冰川物理学 |
包志相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工 |
吕清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工 |
尹全升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厨工 |
徐建设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副 |
朱钜银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大厨 |
龚洪清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报务员 |
李远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政委 |
孔德水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服务员 |
曹洪才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郭广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顾惠德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邵旭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王双元(雪龙)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许妃湘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郑庭军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 |
蒋法良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机匠长 |
杨国杉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陈洪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付炳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高叶长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何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黄嵘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马骏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邵云子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宋张祺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王雪潮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夏云宝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张华秋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 |
吴林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水手长 |
罗宇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物理海洋学 |
王硕仁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工 |
方根水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机员 |
徐宁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电机员 |
叶明明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管事 |
邵晖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越冬 | 管理员 |
朱耀忠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长城站 | 越冬 | 管理员 |
袁绍宏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雪龙船 | 度夏 | 船长 |
孙云龙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长城站 | 越冬 | 长城站站长 |
陈永祥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田紫东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徐霞兴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李院生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中山站 | 度夏 | 队长 |
谢周清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山站 | 度夏 | 环境化学 |
孙立广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长城站 | 度夏 | 环境地学 |
徐建桥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山站 | 越冬 | 重力学 |
程志刚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地貌学 |
胡忠义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山站 | 越冬 | 地球物理学 |
王文明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中山站 | 越冬 | 大气物理学 |
刘小汉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构造地质学 |
李金雁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队员 |
高新生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冰川化学 |
任贾文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冰川化学 |
张永亮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合并) | 中山站 | 度夏 | 冰川化学 |
吉鹏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李超伦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张光涛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生物学 |
高宏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生物化学 |
叶研 | 中国青年报社 | 中山站 | 度夏 | 记者 |
王正兴 | 中国气象局 | 中山站 | 越冬 | 天气学 |
明道赛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科学研究所 | 长城站 | 越冬 | 天气学 |
洪盛茂 | 浙江临安大气监测站 | 中山站 | 越冬 | 大气物理学 |
张来生 | 中港一航局二公司 | 长城站 | 越冬 | 厨师 |
张晋庆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中山站 | 越冬 | 机工 |
霍湘娟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雪龙船 | 度夏 | 海洋化学 |
李永福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中山站 | 度夏 | 翻译 |